蒸年糕离不开两样东西,一是黍子磨成的“黄米面”,二是大红枣。一黄一红,蒸出来的年糕像澄黄温润的软玉,而红枣则像镶嵌在美玉上的红宝石。
姥姥在世时,是蒸年糕的高手,一入腊月,她会把黍子用簸萁簸干净,到碾子上碾米。然后开始淘米,第二天早晨再将淘好的米扛到碾子轧面,在筐箩里晾干。
记忆中,每年的年根儿底下姥姥都要蒸一大锅年糕。她先架锅烧水,然后用开水“泼面”,把黄米面泼成絮状。面絮的大小一定要掌握好,直接影响年糕的质量。面絮太大了蒸出来的年糕不易成型,太小了年糕蒸不熟。泼好面后,锅里架上篦子。均匀地铺上一层清水泡好的红枣,篦子最好用那种秸秆穿制的,又密实又透气,铺上的枣和撒上面也不容易漏。
大枣铺好接下来就开始“撒面”。一层一层撒均匀,撒到一半厚度,再铺上一层枣,继续撒面,方法同上。面撒完之后用筷子在上面扎若干个眼儿,便于通气,避免夹生。大火蒸三十分钟,年糕就熟了。姥姥还有个小窍门,就是在锅边围一圈儿白菜帮儿,这样一来预防往锅里泄露面粉,二来防止烤糊年糕。
此时,姥姥用沾了凉水的木铲,在年糕上反复拍打将其压实。再用沾了凉水的刀,将年糕打成方块,铲到抹了凉水的案板上晾凉,抹凉水的目的是不让年糕粘。冻晾后,年糕变硬了,不粘刀了,这时,再把它切成指头厚的薄片,放到刷干净的小瓮里,随吃随取。
香喷喷的粘糕可以蒸着吃,我喜欢吃的时候蘸些白糖,那种香甜的滋味别提多美了。还可以炸着吃,风味也很独特,口感类似天津的耳朵眼炸糕。年糕放进油锅里,瞬时便起了表皮起了一层酥的碎花,炸到最外面的一层焦黄酥脆时即可捞出。炸糕的时候不能用大火,火大年糕会炸糊,影响年糕成色;火小了不容易起花,吃起来影响口感。炸好的年糕外酥里软,口感劲道,咬一口软软的、甜甜的、粘粘的。这分明就是年味啊,这年的味道,家的味道注定要伴随我的一生。姥姥过世后,很难再吃到她做的美味年糕了,尽管超市也有卖的,但已经不是过去的味道了。